11月13号下午,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杨民康教授受邀光临我校,在博学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作为当代史及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释义性解读--以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为例》讲座,为我校师生展现他的研究成果。讲座有我校音乐学院、自治区兄弟院校及我市音乐艺术研究机构的数百名师生与研究人员前来聆听。
我校音乐学院组织部分教师于11月13日上午与杨教授进行座谈,就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交流,杨教授从具体操作与方法论角度予以通俗解读,为老师们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讲座中,杨民康教授介绍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缘起,对按地域、宗教信仰划分音乐层次的理论进行解释说明,指出这一音乐层次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是云南地区内部的农村音乐类型,外层是从傣仂亚佛教文化圈向外走,便是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各大中心城市,因此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边疆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与地区族群音乐文化的当代史及传播学的研究。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主要是指聚焦于内陆边界——国境线两侧族群音乐文化关系的跨地域比较研究,其外延分别涉及中国汉族传统音乐及世界民族音乐两个外部因素或学术范畴。若从历时性角度来考察该类研究课题的性质,从狭义上体现为涉及边疆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与地区族群音乐文化关系的当代史及传播学的研究,从广义上则隶属中国音乐文化史范畴。杨民康教授以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节庆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作为实例,从一个微观个案的层面和角度对之进行解读,再进而讨论什么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问题。
杨教授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座谈会和讲座使我校师生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看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更为下一步的学习与科研打开了思路。
讲座最后,我校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红梅上台致词,对杨民康教授的到来和讲学表示感谢,并向杨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我校已聘请杨民康教授为兼职教授,将定期邀请杨教授来我校讲学,指导音乐学院师生进行《民族音乐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举办《民族音乐学》领域的讲座与音乐会,推进音乐学院在重点专业建设的创新发展、提高音乐学院教师在音乐理论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提升包头音乐艺术品位,促进包头文化大市建设。( 音乐学院 )
人物简介:
杨民康,男,白族,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曾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助理、民族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兼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三峡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校客座/兼职教授。对中国民歌及歌舞音乐,傣族和南亚语系民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传统音乐,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仪式(基督教、道教、南传佛教、民间信仰)音乐及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理论有较深入研究。曾赴欧洲、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及大陆各省市参加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著作有《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等10余部,获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六、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专著《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论文150余篇,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首届优秀论文评奖一等奖、北京市文联文艺评论奖一、二、三等奖,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二、三等奖。